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

上大学给了农村孩子什么?

上大学给了农村孩子什么?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上大学给了农村孩子什么?

上大学给农村孩子一个趴在井沿边看一眼外面世界的机会,可是多数农村大学生受限于自身家庭背景,无法实现阶层跨越,最终还是掉进井里。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,一毕业就面临着各种社会压力,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走出来的大学生,他们在学校里被灌输着强者为尊的思想,学生时代学习成绩好就会受到欢迎,考试成绩衡量着优劣。

进入社会后,他们自然想着比别人成功,此时成功的标准变成了财富,因此他们要努力打工,想在大城市买套房子留下来,追求着世俗的成功。他们能体会到社会的不公,无论如何努力,底层人靠着自己拿命换来的钱,都没有接盘大城市房价的机会,稍一抱怨,食利阶层还指责你是不够努力。

读书时也许会被刘强东逆袭的故事所激励,一时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,但是他们读大学后才明白能通过努力成为富豪的农村孩子,寥若晨星。大学同一个寝室里,就有中产家庭的孩子,他们无忧无虑,不愁着毕业找工作,你心里没有落差是不可能的。

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孩子,只要不是太挑剔,找到一份好工作不算太难,需要乐观一点,能摆脱掉在地里刨食的命运,就已经是一种成功。在大城市没有留下来的希望,就回到小城市生活,也未尝不可,心态躺平了,还能做一只快乐的小青蛙。

我觉得最可悲的是,很多人见识过繁华世界后,便滋生出太多的物质欲望,可却是心比天高,命比纸薄,他们被世俗价值观所累,觉得自己读过大学就理应比那些没学历的儿时玩伴成功,追求自己能力之外的物质生活,认同鸡娃教育观念,他们想卷赢别人,牺牲自己的健康换金钱,活在无尽的焦虑之中。

不少读过大学的农村孩子,只是得到一个趴在井沿边看一眼的机会,误以为自己是井上之蛙, 殊不知还是摆脱不了井底的命运,这或许比一开始不趴井沿,一直待在井底里还要绝望。

对于大学的向往和追求,农村家庭可能比城市家庭有着更深的情结,因为对于农村家庭的孩子来说,读大学是他们很难得的跳出农门的机会,只要读了大学,他们大概率就不用再像父辈那样,继续当一个农民了。

在大学扩招以及生源地贷款政策的帮助下,许多农村孩子有了可以读大学的机会,甚至那些成绩特别优异的,还能进京读清北。对于农村人来说,考上大学是一件特别喜庆也特别隆重的事情,人们往往会大摆宴席,向所有亲戚宣告此事。

而且,农村人也对于那些能够考上大学的孩子特别关心,如果大学生家里穷的,村民们都会自发出钱帮助他读大学,很多人就是因为有了村民的帮助,才可以筹够读大学的费用,比如说刘强东。

但是,时代已经变了,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,而变化来自于大学生包分配政策的停止。以前读了大学,只要你毕业了就可以包分配工作,很多还是公家单位,所以上了大学,已经等于一脚踏进了公家门,后半辈子基本无忧,而且很多单位还会分房子呢。

但是,随着包分配的政策停止以后,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愈发严峻,要依靠自己找工作了,而市场的险峻就暴露了出来,很多读了大学的人,依然难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。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,其实这方面的压力还是比较小的,因为就算是他们暂时没有工作,家里还可以接着养他们,但是农村孩子就不行了。

有很多读大学的农村学子,他们一踏上大学校门就已经背负了一项使命,那就是早点完成学业,出来工作赚钱补贴家里,对于农村家庭来说,他们就是家里的救世主,因此,一旦他们毕业了难以找到工作,那就很麻烦了。

这些家里给不了自己什么帮助,甚至还要自己去帮助家庭的人,会在失业大潮面前特别焦虑,会感到不知所措,他们急需工作来赚钱,但是工作岗位少,求职人员多,工作哪是那么好找的。

因此,很多读了大学的人,反而更没有工作,更难以赚钱,这也就是很多人所说的读书无用论,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。